第32章红薯
尉迟敬德心里委屈,,根本憋不住,还说周瑜不是小白脸呢,给周瑜的工钱都快顶他们两个人的工钱了。
这还特意给周瑜买什么杂交水稻。
这不是偏心是什么?
不光是东吴百姓吃不饱饭,大唐百姓也是如此,全历史朝代那个朝代的百姓过的幸福?
怎么偏偏就给周瑜杂交水稻呢?
而且大唐百姓因为隋末战乱,人口锐减,土地荒芜,李世民上位后,通过减免赋税、提供农具的方式想要招流民返乡。效果,聊胜于无。
毕竟大家现在吃不饱肚子,干活也没有劲,怎么可能想去开荒土地。大唐要是有了这么高产的农作物就完全不一样,天下人肯定都愿意回家种两亩地,种种地,生生孩子,这小日子过的多滋润。秦叔宝也意识到了杂交水稻的重要性,心情激荡,秦叔宝出身于军功世家,其曾祖、祖父、父亲三代均为北朝至隋朝的官吏。父亲秦爱曾任录事参军。
算得上是小贵族阶级。
但即使是这样的出身,秦叔宝也是吃过不少苦的,隋炀帝统治后期,民变四起,天下大乱。他先后效力于隋将张须陀、瓦岗军李密、王世充等势力,这些势力均长期处于战争状态,粮草供应常不稳定。秦叔宝这样的人才顶多饿几顿,但是其他人就不一样了,秦叔宝见过活生生饿死的人,还不少。
在所有的死法里,饿是最难受的。
许多战士在战场上拼命都有一句口号,那就是死也要做一个饱死鬼,只有赢了才能吃上一顿饱饭。
他们要吃饱!
这也是大部分平民百姓投军营的理由,在家吃不饱就到军营来了,也不管是做什么,管饭就来了。
其实在军营里也不可能吃饱饭的,都是一群半大小子,让他们放开了吃,一头牛都能吃完。
肯定要在饭里掺点什么。
就这样也已经是很好的。
黑夫眼泪顺着方宽的下颌往下流,别看他那么大一个人了,还是来松阳县做工才知道吃饱的滋味。
秦国税赋很重,在这么重的税赋下,百姓能吃饱者,寥寥,大部分的百姓都挣扎在温饱边缘,随便吃一顿面糊或豆饭就去做活。要是一不小心,天气不好或者生了个病,饿死是很常见的事情。即使是遇见好时候,家里人往往也不会让孩子吃饱的,他们坚信胃会撑大,一次吃饱饭,胃口就撑大了,往后就饿不住了。不吃饱勒紧裤腰带,多扎几圈,还能撑撑。黑夫就是这样过来的。
“我哪有偏心?"姜戈不得不安抚一下众人。“就光给周瑜买杂交水稻,俺唐朝人还在饿肚子呢,俺也要种杂交水稻!俺也要填饱肚子!俺还要涨工钱!"为什么周瑜一个后来的人什么都有。尉迟敬德一番唱念做打,他可不是蠢货,不会作无用的功。“大唐不是还旱着吗?光种一个杂交水稻可不行,估计还要再加一样,等会我给你看看其他的农作物,至于涨工钱,等到松阳县人多了,衙役也有高一点的职位,你努力上工,到时候我头一个考虑你。”涨工钱?
第一个考虑?
尉迟敬德忙不迭点头同意。
如果尉迟敬德在现代上过班,他就知道这是典型领导画大饼的话术,不过,谁让尉迟敬德只在唐朝和松阳县上过班,李世民是一个不给属下画饼,净于实事的领导。
姜戈则不同,能画饼稳住就先画着吧。
给尉迟敬德和秦叔宝定下了杂交水稻和红薯,两样高产农作物。“这个红薯适应能力强,抗灾能力强,耐旱、耐涝,可以适合大唐的天气多变,而且亩产可以达到三千斤。”
要是大唐有地窖技术就好了,红薯的储存时间也就更长了。本来想选择土豆的,土豆耐储存,可以用来做军粮,但是土豆有疫病,一旦出现难以控制。
还是红薯好,种植方式也简单。
《农政全书》说:"五谷不熟,不如薯绩",红薯当为盛世之基,可见红薯的厉害。
买了两样高产农作物的种子,尉迟敬德和秦叔宝都只剩下二十几块钱,这点钱怎么花还要问过殿下。
好不容易挨到中午,当尉迟敬德和秦叔宝怀揣着种子,手里拿着黄焖鸡米饭返回大唐时。
“陛下!天大的祥瑞啊!“尉迟敬德刚冲进太极殿就扯着嗓子喊,险些被门槛绊个跟头。
正在批阅奏章的李世民抬头,见两位爱将风尘仆仆,怀里却像捧着珍宝般小心翼翼,不由失笑:“敬德这般模样,倒像是给朕偷了谁家的新媳妇回来。话音刚落,大殿内充满了快活的空气,房玄龄、杜如晦、程咬金、李靖.……可都在呢,大家伙都知道今日是发工钱的日子,特意都等着呢。秦叔宝可没意思调笑尉迟敬德,郑重解开包袱,露出两个粗布口袋:“此二物可活大唐百万生民。”
百万生民在秦叔宝心里感觉都说少了。
“叔宝怎么也开起玩笑来了?“百万生民是什么概念,即使有姜县令相助,一个月尉迟敬德和秦叔宝的工钱两个人加一起也不过560,太少了。“殿下,没有开玩笑,姜县令今日给买了两样高产粮食,一样是杂交水稻,亩产千斤,另外一样是红薯,亩产可以达到“秦叔宝咽了口口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