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章砖窑招工
当郑和再次出现在松阳县吏房时,看上去可谓是春风得意,满面红光。任谁都能看出来郑和的心情很好。
能不好吗?
得知了他的未来将会名留青史,而且现如今的朱元璋已经有意让燕王殿下当太子了。
谁不知道太庙是什么地方?
太庙议事?
朱元璋肯定是要立燕王为太子!
郑和内心激动,一大清早恨不得跟每个人都握个手,打声招呼,快乐是会溢出来的,尤其是看见尉迟敬德后。
“谢过敬德兄。”
若是没有尉迟敬德的提点,可能郑和还不敢把电视机拿给皇帝看。尉迟敬德稀里糊涂受了郑和的谢意,颇有些摸不着头脑,难道大明没有亡?也没有出过一个不孝顺的子孙?
这人怎么一点都不生气啊?
大家伙都看过电视机,纯乐呵的人还真只有郑和一个。奇怪.…
早上哪里来得及想那么多有的没得,赶着时间去上工,再说了郑和还有一个砖窑要负责。
砖窑是松阳县官窑,官窑招工的消息是姜戈亲自放出去的。松阳县衙的招工告示贴在县衙门外时,天刚蒙蒙亮。灰白的晨雾里,那张黄纸就被姜戈亲手贴在了墙上。
周大石挑着两捆柴火路过时,已经有三三两两的百姓围在那里。他本不想凑这个热闹--县衙的事,对他们这些平头百姓来说,多半不是什么好事。但“每日八文钱,管一顿饭"几个字像钩子一样,把他往人堆里拽。“大石哥,快来看!"王二狗从人群里挤出来,黝黑的脸上泛着红光,“县衙要招工烧砖,工钱给得不少哩!”
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,他们是穷人想赚钱也没有门路,这下子好了,姜县令又给百姓整了一个赚钱的门路。
周大石放下柴担,粗糙的手掌在补丁摞补丁的衣襟上擦了擦。他今年二十八,却因为常年劳作,背已经有些佝偻。他挤进人群,眯起眼睛看那告示。字他认不全,但数字还是看得懂的。
“真给八文?"他低声问。
也不怪他谨慎,给官府干活那就是白搭,搭人搭力还要自带干粮,之前这砖窑也不是没有开过,就给少少的钱,净压榨人。旁边一个穿长衫的老者捋着胡须道:“白纸黑字写着呢,说是咱县衙的官窑,招不少人呢,这还能有假?”
人群嗡嗡议论起来,周大石听见身后有人啐了一口:“呸!前年县衙征夫修河堤,说好的一天十文,最后我连个铜板都没见着,还天天拿鞭子抽人!”修河堤是一个苦差事,官府根本不把农夫当人使,都是当牲口用,累死几个人是常事,遇上脾气大的官差,那和受刑没什么两样。“这回不一样!"王二狗压低声音,“我表舅在县衙当差,新来的姜县令啊,人特别好,那个曲辕犁地就是他研究的,你看看你家不是也赚了点吗?这次这砖窑是那个新来的衙役负责的,他人很好,应当不会拿鞭子抽人。”新来的衙役,新来的衙役可多着呢。
城门口那两个凶神恶煞的衙役也是新来的。周大石没吭声,他盯着告示最下面那个鲜红的县衙大印,喉咙发紧。八文,够买几斤糙米了。
家里阿翠的肚子已经显怀,老娘的咳疾入冬后就没好过。去年旱灾,地里收成还不够交租的,开春后家里已经断了两回粮。也就靠着做曲辕犁赚了点钱,但是家里有一个喝药的老娘,又有一个怀孕的媳妇,那点钱如泥牛入海根本不顶用。
“大石,你去不?"“王二狗捅捅他胳膊。他们也算是熟识,至少王二狗知道他的家庭情况,这有赚钱的活计咋还不主动呢?
周大石舔了舔干裂的嘴唇,他也想起之前县衙征调民夫修河堤,同村的张老三被落石砸断了腿,至今走路还一瘸一拐的,县衙连副药钱都没给。“我再想想。"他最终说道,弯腰挑起柴担。回家的路上,周大石的脚步比往常沉。柴火卖了五文钱,他在粮铺前徘徊许久,最终只买了点粗盐。粗粮也贵了,掌柜的说是外面有点乱,粮价涨了。他到家时,阿翠正在院里拿抓的虫子喂鸡一-其实就两只老母鸡,是家里最值钱的东西了,见他回来,她直起腰,手不自觉地护住微微隆起的腹部。“当家的,柴卖了?”
这些日子柴也不好找了,今日卖的这些柴都是攒了许久的。周大石把盐递给她,沉默地点头。阿翠的眼睛亮了一下,随即又暗下去,她知道这点钱意味着什么。
晚饭是稀得能照见人影的野菜粥,老娘在里屋咳嗽,一声接一声,像要把肺咳出来似的。周大石蹲在门槛上,盯着院子里那棵半死不活的枣树。光长,就是不结果子。
“县衙在招工烧砖。"他突然说。
阿翠的手抖了一下,粥洒了几滴在桌上。她急忙用袖子去擦,却越擦越脏。“给多少?"她声音很轻。
“八文一天,管饭。”一顿饭可以了,紧巴紧巴裤腰带可以给家里省下许多粮食。
阿翠的眼睛亮了起来,随即又蒙上一层阴影。她低头继续搅着粥:“上回修河堤…″
官府的话可信吗?
其实阿翠也知道,他们县衙已经算顶好了,用人只是不给钱或者给一点,隔壁县是把人往死里使,还要人家自带吃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