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6章薛母病了
过两日清明,全城休息,即使公门中人也会轮流休息,薛大哥自然也不是例外。
薛大哥从东家家里出来本想回家,走到万松书院想起薛理,也就想起薛二哥,想起他们兄弟要给父亲扫墓。
常言道:三月清明莫落后,二月清明莫上前。今年清明是三月初,要抓紧时间插秧。要是耽误了半个月,兴许就赶不上晚稻成熟。原先薛母和薛二婶不叫林知了和刘丽娘回去插秧。然而跟扫墓撞上,不叫弟妹和妹妹回去这种话薛大哥说不出口,他犹豫许久还是说"这两日给爹扫墓,顺便把地种了。”
林知了看出薛大哥似有难言之隐,但她假装没有看出来,左右为难的又不是她:“明日一早过去?”
薛大哥点头。
林知了:“那我就不留大哥。你看,拢共三间房,实在没地方住。”搬家那日薛大哥来了,知道两个弟弟住得拥挤,回去还跟薛母说过,远不如家里宽敞。薛大哥一脸表示理解的样子道:“那我就先回去。晚了城门该关了。城中没有宵禁,城门也会准时关闭。薛二哥听到此话也不敢挽留,送他到巷囗。
薛二哥回来到棚下就问:“弟妹,你有没有看出来,大哥好像有什么话没说?”
林知了:“管他呢。要是大嫂不做饭,大不了我们忙到晌午进城随便吃点。”
薛二哥:“这几天没人开门吧?我看蒋掌柜和梁掌柜都在门外竖着牌子-一休息三日,回乡祭祖。”
刘丽娘不禁问:“他们也休三日?”
薛二哥点头:“没想到城里人这么舍得休息。”林知了见他这样很是奇怪:“以前你在济世堂清明不放假?”薛二哥:“清明放一日。”
林知了看着滴落的雨水猜测:“因为这几日下雨店里没有什么生意吧。薛二哥也觉得是这样,以前清明前一晚回家街上很热闹。实则雨天客少只是其一,其次蒋、梁等人敢休三日是托了林知了的福。炖红烧肉需要时间,早了不入味,又因食客买回去趁热食用,几乎都挑饭点登门,以至于日日晌午排队。食客排到巷口,往左可以看到梁掌柜的茶叶店,往右边是蒋记,这些人家中有读书的儿女亦或者需要请客喝茶,便会顺便买文房四宝亦或者茶叶。
正月有个元宵节,元宵节生意好,蒋、梁两位发现账上钱多也没起疑。二月比正月少几日,反而跟正月盈利大差不差,二人才意识到沾了林知了的光。是以三月初一晌午,二人都打发伙计买十份红烧肉,一来给家人和伙计添菜,二来感谢林知了。
二人从未说过此事,林知了自是无从知晓。林知了担心明日到婆家忙了半日还要回来自己做,便问二嫂明早要不要做几个饭团带过去。刘丽娘:“不用吧。城里这么多饭店,还能都不开门?”薛二哥:“要是都回家祭祖去了呢?”
刘丽娘:“明天要是下雨,大嫂带着孩子没法下地吧?她自己说过,小侄儿吃过就睡,她可以做饭。她要是不做,那就让他们自己种。”林知了不禁说:“我忘了鱼儿说过你们那次回去大嫂说不用婆婆帮忙带孩子,以为大嫂一个人带孩子没法做饭。那就这样!”翌日清晨雨停,林知了担心还有雨,就把家里的斗笠和雨伞全带上。一行人出城后直接去地里。到地头上林知了就看到薛大哥正用推车往地里送稻苗。木知了叫小鸽子在地头上玩,叫薛瑜帮忙往地里送稻苗,他们几个大人下地。约莫过了一炷香,薛二婶带着儿女来帮薛母插秧。林知了见状可算知道薛母为何屡屡原谅这个妯娌。
林知了假装没看见,可是薛二婶一点也不装,指着小鸽子问他怎么不干活。小鸽子朝林知了跑去。林知了不许他下地,更不许他碰秧苗。毫不在意薛母离她只有一丈听得一清二楚。
忙到未时过半,大嫂陈文君抱着孩子来喊众人回去用饭。用饭的时候薛母很是关心薛理和薛二哥,担心他俩一个要给牲口和人看病,一个要去万松书院做事,得空就要忙店里的事,因此累病了。薛二哥不敢接茬,恐怕这次吱一声,他娘就叫薛二婶去店里帮忙。薛二哥嘴快耳根子软都能忍住,更遑论薛理。
薛母见俩儿子跟聋了一样气得浑身不舒服,不由自主地对俩儿子放狠话,“你俩要是这样明天别来了!”
薛母名下只有四亩地,薛二婶和薛琬,再加上林知了四人和薛母,薛大哥和薛瑞搬好稻苗也会帮忙,以至于饭后又忙半个时辰就忙完了。最后一个秧苗种下去,林知了去河边洗洗脚洗洗手就穿着草鞋回城。薛母只当没看见。随后看到薛二哥和薛理也要走她才着急,“你二婶的地还没种!薛理:“二婶家出三个人,你、大哥和大嫂正好。“说完大步去追林知了。薛母气得大吼:“薛理,你是不是想气死我?”薛理对此充耳不闻。
在地里插秧的村民见状很是疑惑,薛理不是很孝顺吗。这是出了什么事啊。薛理到村长地头上恰好碰到村长的大儿子推着秧苗迎面过来,“理兄弟,你娘叫你。”
薛理停下:“听见了。”
“那你怎么?“人家不敢胡乱猜测,只因薛理和他二哥今时不同往日,轻易得罪不起。
薛理:“我跟她说过几次,这个家有我没二婶,可她一直把我的话当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