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并非灾星(1 / 2)

第73章并非灾星

“这陆九思是哪来的灾星?!”

哪怕当着负责宣读手诏的中书舍人的面,徐州知州也要骂。“三言两语让官家往徐州分五万灾民?那是五万张吃饭的嘴!不是五万头猪!”

徐州知州甚至打定主意:他要抗诏!

一一大薪官员有这个底气。皇帝绕过司法程序,私底下下达的诏令,官员完全可以选择拒不执行。

除了抗诏外,徐州知州还准备转头就上书,把这事告知御史,请御史弹劾那陆安陆九思。

这人简直是在胡闹!视家国于儿戏!

然后,中书舍人就说了:“崔知州当真不要那五万灾民?”徐州知州:“还请舍人禀告官家,请官家见谅,臣惭愧,实在要不起…”中书舍人遗憾叹气:“也行,虽说你这儿快入冬了,本想着有五万灾民挖石炭,能使徐州百姓不受冬寒。但既然你要不起,那你就和延安府那边换一换,他们用五万灾民挖石油,你拿三万挖石炭,应当也够用了。”“…舍人稍等。”

徐州知州顿了顿,他立刻就听懂了,官家给他五万灾民不是让他养的,是官家在徐州发现了石炭,才分给他的。

这是一桩活生生的政绩!

“话又说回来了……”

在中书舍人调侃的目光下,徐州知州大义凛然地说:“我徐州比延安府粮食更多,土地更广,我这边都要不起,延安府怎么要得起?还是我这边辛苦一下,养一养灾民吧,既为君分忧,也为同僚担事。”中书舍人笑道:“既然如此,请接诏吧,崔知州。”徐州知州崔洛焘神色一正,躬身:“臣接诏。”待拿到官家手诏,将之收起后,徐州知州才长长舒出一口气,放下心来:“舍人,敢问这石炭在何处?”

中书舍人:“州之西南、白士镇之北。”

徐州知州记住了这个地方,再次一拱手:“谢官家厚爱。”中书舍人告诉他:“陆九郎禀告官家徐州有石炭,不过九郎是翻地方志翻到的,他并不是特别确定石炭具体位置,此事还得你自行勘测。”徐州知州很上道,立刻感慨:“九郎真是少年英才,博览群书。我身为徐州知州却未曾去翻阅地方志,实在汗颜。”中书舍人满意地点头,记下这番话,准备回去说与官家听一一官家就爱旁人对他的骊龙之珠大夸特夸。

没有人怀疑陆家为什么会有徐州的地方志。像这种大家族的藏书,大多数是家族子弟四处为官,随手就往里面塞一本,塞一本,再塞一本,很多时候本家人都未必能知道里面有什么书。

另一边,温州知州在抄作业。

他和房州知州是好友,自从陆安横空出世后,房州知州动不动就写信来跟他炫耀陆九郎多有才华,为人多可靠。

不过,没关系,温州知州一点都不妒忌!他是没有陆九郎,可多亏了房州知州的来信,他对陆安多有本事是心知肚明。这次温州受灾后,一系列受灾应对,温州知州索性照搬了陆安的做法。温州近海?百姓多信巫祝?

没事,学陆九郎装神弄鬼,打击完巫祝再自爆身份就好了。灾情期间,百姓情绪低迷?

没事,学陆九郎组织他们唱歌就好了。

当地豪绅不愿意出钱赈灾?

没事,学陆九郎,先礼后兵,愿意出钱的可以免除徭役,如果这还不愿意,就别怪他带兵上门了。

还有百姓有可能去卖妻卖女。

也学陆九郎,要求有妻有女的人家必须由妻/女来领取粮食。有的救灾政策稍微改一下,因地制宜,用符合温州当地情况的方式来救灾。有的救灾政策,温州知州连遮掩一下都懒得遮掩了,堂而皇之地把自己和房州知州的信丢给手下官吏,让他们看着学,看着抄。而陆安在雅集上述说的那场有关于“霸王道"的策论,早就摆在他案头,供他逐字逐句览看、学习。

他太清楚这份策论的学习价值了。不管朝廷会不会用这个方法,严以待官,宽以待民,反正他会用。

温州知州坚信,温州必然会因为这份策论发展得更好!而就在今日,温州知州接到了官家快马加鞭送来的手诏一一“让我把那十万灾民分流给徐州、莱州和延安府?”再一了解:“陆九思出的主意?”

还没等中书舍人作出解释,温州知州当即拍板:“陆九思的主意,肯定不会有错,下官这就去准备一应事宜!”

要不是中书舍人喊得快,温州知州人就已经雷厉风行走远了:“你别急!你是相信陆九郎,但总得给百姓一个交代啊!不然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人心又要出问题了。”

随后,便迅速告知他矿脉一事。

温州知州喜得大拍手掌:“妙啊!如此,既能安定民心,灾民知晓自己去其他州是有活儿要干的,就不会陷入到地方后被赶走,不得门入的恐慌心境。又可以使朝堂的负担变轻,以三州之力分养灾民。还可以为朝廷,为三州再添矿物。真不愧是陆九思,一石三鸟!”

随后就是一顿夸,将人夸得天上有地下无,夸得中书舍人几乎想说:你慢点夸,我记不住了,回头不好和官家复述!大

陆寰也在向陆家其他人夸耀陆安。

他得意洋洋地在众族人面前述说着此次灾情中,陆安是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