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阴城的冬日总是格外阴冷。寒风卷着枯叶在街巷中打着旋儿,十七岁的韩信紧了紧单薄的衣衫,将手中的鱼竿又往河里探了探。他的手指冻得通红,却仍死死攥着那根磨得发亮的竹竿。
“又是这个没出息的小子。“几个路过的少年指指点点,“整天就知道钓鱼,连个正经活计都没有。“
韩信耳尖微动,却装作没听见。他的目光始终盯着河面,仿佛那里有他全部的希望。事实上也确实如此——今天若再钓不到鱼,他又要饿肚子了。
“听说他祖上还是贵族呢!“另一个少年故意提高声音,“如今连饭都吃不上,真是笑死人了!“
鱼线突然一沉。韩信眼中精光闪过,手腕一抖,一条巴掌大的鲫鱼破水而出。他迅速将鱼收入篓中,这才转头看向那群少年。
“贵族与否,与今日何干?“韩信的声音很轻,却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,“他日若有机遇,诸位未必及我。“
少年们哄笑起来,其中一个身材魁梧的屠户之子走上前来,一把推在韩信肩上:“就凭你?连剑都拿不稳的废物!“
韩信踉跄后退几步,鱼篓翻倒,那条鲫鱼在泥地上扑腾。他盯着那条鱼看了片刻,慢慢弯腰将它捡起,重新放回河中。
“看啊!他把到手的鱼都放了!“屠户之子哈哈大笑,“果然是脑子有问题!“
韩信直起身子,拍了拍手上的泥土:“它太小,不够吃。放了它,来日或能长得更大。“
“少在这装模作样!“屠户之子突然拔出腰间短刀,啪的一声插在地上,“要么从我胯下爬过去,要么今天就跟我比试比试!“
人群顿时沸腾起来,看热闹的人越聚越多。韩信的目光从屠户之子狰狞的脸,移到那把闪着寒光的短刀,再移到周围兴奋的人群。他的心跳得厉害,却不是因为恐惧。
这一刻,他忽然明白了许多事。
韩信缓缓跪下,在众人的哄笑声中,一点一点从屠户之子张开的胯下爬了过去。他的动作很慢,仿佛在进行某种仪式。当他重新站起来时,脸上的表情让笑声戛然而止——那是一种近乎可怕的平静。
“记住今天。“韩信轻声说,不是对任何人,而是对自己。
人群散去后,韩信重新坐回河边。天色渐暗,他的鱼篓依然空空如也。
“孩子,这个给你。“
一个苍老的声音在身后响起。韩信回头,看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妇人站在那儿,手里捧着一碗冒着热气的粥。
“漂母...“韩信认出了她,是常在河边洗衣的老妇人。
“老身见你日日在此,却少有收获。“漂母将粥递给他,“年轻轻的,饿坏了身子可不好。“
韩信接过碗,热粥的香气让他鼻子一酸。他已经很久没吃过一顿像样的饭了。
“多谢。“他低头喝了一口,滚烫的粥滑入喉咙,温暖了整个胸腔。
漂母在他身边坐下:“老身看你气度不凡,为何甘受那般羞辱?“
韩信放下碗,望向暮色中的河水:“龙困浅滩遭虾戏,虎落平阳被犬欺。今日之辱,他日必报。“
“有志气。“漂母点点头,“但仇恨只会蒙蔽双眼。真正的强者,眼中应是天下。“
韩信浑身一震,转头看向老妇人。漂母的目光深邃如古井,仿佛能看透他的灵魂。
“他日若得志...“韩信郑重地说,“必以千金相报。“
漂母笑了:“老身行将就木,要千金何用?只盼你记住今日饥饿之苦,来日若掌权柄,当思天下尚有饥民。“
韩信深深一揖,将这句话刻在了心底。
秦末的烽火很快烧到了淮阴。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传来时,韩信正在河边练剑——那把祖传的铁剑已经锈迹斑斑,但他每日都会擦拭、练习。
“机会来了。“韩信收起剑,望向北方。次日,他变卖了仅剩的家当,买了一匹瘦马,向着项梁起义军的方向奔去。
然而在项梁军中,韩信并未得到重用。他的剑术虽精,却因不善交际而被排挤,最终只当了个看守粮仓的小官。项梁战死后,他又跟随项羽,却依然郁郁不得志。
“韩郎中,“同僚讥笑道,“你整日研究兵法,莫非想当大将军不成?“
韩信不答,只是默默地在竹简上勾画着阵型。他知道自己的价值,只是尚未遇到识货之人。
汉元年,刘邦入蜀。韩信听说萧何善于用人,便离开楚营投奔汉军。然而起初,他在汉军中依然只是个管理粮饷的小官。
直到那个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