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。
韩信收拾行囊,决定再次离开。他已经二十八岁了,年华虚度,壮志未酬。正当他牵着马准备出营时,身后传来急促的马蹄声。
“韩信!留步!“
萧何满头大汗地追上来,一把拉住他的缰绳:“为何不告而别?“
韩信苦笑:“在下在汉营数月,仍不得其用。不如另寻明主。“
“糊涂!“萧何厉声道,“我已向汉王举荐你多次。此番回去,必让你得展所长!“
韩信将信将疑,但萧何的诚意打动了他。三日后,汉中拜将台上,刘邦斋戒沐浴,筑坛具礼,拜韩信为大将。
“寡人闻萧何言,将军乃天下奇才。“刘邦打量着这个身材修长、面容沉静的年轻人,“今委以重任,望将军不负所托。“
韩信深深一揖:“臣必肝脑涂地,助大王夺取天下。“
拜将后,韩信立刻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。他分析天下形势,提出“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“的奇策。
“关中三王皆秦旧将,“韩信指着地图说,“他们统治残暴,百姓不服。我军可佯装修复栈道吸引注意,实则从陈仓小道突袭,必能一举拿下关中。“
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。汉军主力大张旗鼓地修复被烧毁的栈道,章邯等人果然中计,将重兵调往栈道方向防守。而韩信则亲率精锐,沿着荒废已久的陈仓古道悄然前进。
山路崎岖,行军极为艰难。一夜暴雨后,士兵们怨声载道。
“将军,“副将抱怨道,“这路根本走不通,不如撤回吧。“
韩信站在一块突出的岩石上,雨水顺着他的甲胄流下。他指向远处若隐若现的平原:“那里就是陈仓。拿下它,关中就是我们的了。“
次日黎明,当汉军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陈仓城下时,守军根本来不及反应。韩信一马当先,率军攻入城中。关中门户洞开,刘邦很快占领了三秦之地。
“韩信真乃神人也!“刘邦大喜,封他为左丞相。
接下来的几年里,韩信如一把出鞘的利剑,为刘邦扫平一个又一个强敌。汉三年,他率军东进,准备攻打赵国。
赵王歇和成安君陈馀聚兵二十万于井陉口,据险而守。谋士李左车建议陈馀:“韩信远来,粮草不继。请给我三万奇兵,断其粮道,可使其不战自溃。“
但陈馀自负地说:“吾闻兵法'十则围之,倍则战'。今韩信兵号数万,实则不过数千。避而不击,诸侯谓吾怯也。“
韩信得知陈馀不用李左车之计,大喜过望。他派两千轻骑兵每人持一面汉军红旗,从小路绕到赵军大营附近埋伏。然后亲率主力背靠绵蔓水列阵。
“将军,“部将大惊,“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啊!“
韩信淡然一笑:“置之死地而后生。“
赵军见汉军背水列阵,果然大笑,倾巢而出。两军交锋不久,韩信佯败后退。赵军空营追击,埋伏的两千汉军立刻冲入赵营,拔掉赵旗换上汉旗。
赵军久战不胜,欲退回营地,却见营中尽是汉军旗帜,顿时大乱。韩信趁势反击,大破赵军,斩陈馀于汦水上,活捉赵王歇。
战后,将领们问韩信:“兵法云'右背山陵,前左水泽',将军却令我等背水列阵,竟获大胜,此何术也?“
韩信笑道:“此在兵法,顾诸君不察耳。兵法不曰'陷之死地而后生,置之亡地而后存'乎?我军多新卒,非置之死地,使人自为战耳。“
汉四年,韩信继续东进,准备攻齐。这时刘邦派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田广归顺,韩信本欲罢兵,谋士蒯通却劝他:“将军受诏击齐,汉王虽有使者下齐,但未诏将军止兵。且郦生一士,凭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,将军将数万众,才下赵五十余城。为将数年,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?“
韩信于是渡河击齐。齐王以为郦食其出卖自己,烹杀了郦生,仓促应战。韩信势如破竹,很快攻下临淄,田广逃往高密,向项羽求援。
项羽派大将龙且率二十万楚军救齐。有人劝龙且:“汉军远斗穷战,其锋不可当。不如深壁固守,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,亡城闻其王在,楚来救,必反汉。汉兵二千里客居,齐城皆反之,其势无所得食,可无战而降也。“
但龙且轻蔑地说:“吾平生知韩信为人,易与耳。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,吾何功?今战而胜之,齐之半可得也。“
两军在潍水两岸对峙。韩信命人连夜制作万余沙袋,在上游截流。次日,他率部分军队渡河进攻,佯败后退。龙且大喜:“固知信怯也!“遂率全军渡河追击。
当楚军半渡时,韩信命人掘